桑寄生一听这话也沉吟了起来,把声音降到最低:“镇北关的确算是龙兴之地,圣人又是武将出身,怕是觉着离得太远了自己不安全,你说的倒是有可能。不过要是真的要…会迁去哪儿呢?”
桑寄生思绪飞速转着,根据现有的消息不断思考着哪里会成为新都城,镇北关肯定不可能,就是岳靖韬再喜欢也不行,因为离北蛮人实在是太近了,就算如今这些人被打服了,但谁能保证几十年后他们不会卷土重来呢!那就应该是北方的某座重镇,自武朝后期北方常年与北蛮交战,城镇凋敝,重镇更是没有几个,再结合杜松说的,三皇子话里话外偶尔流露出的一些意思,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十有八九,是平京城!那自家以后的去处也就能定下来了。
扫尾的战事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了天授三年年初。不过桑寄生他们不是最后一批班师的,早在天授二年八月,两人所在的部队就先行回到了镇北关。一回来,桑寄生和杜松就先回家收拾了行囊,然后把工钱跟吉叔结了,修整了两天才回到军营。
到那儿就听到了要裁撤一部分军队的消息,毕竟大仗已经打完了,自然要节省国库开支,不过裁撤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桑寄生和杜松并不在裁撤范围内,有人愿意留自然有人乐意走,桑寄生和杜松早就有去意,回去就跟上峰请辞,也没被为难,各自带着遣散的二十两银子回了家。
负责遣散的官员碰巧就是当初招募他们的人,还记得他们夫夫俩,怎么说也算有份香火情,所以在夫夫俩临走时悄悄对他二人道:“要是有什么难处我能帮上忙的,你们就说,圣人也交代过,主要是为了节省开支,但也不会让弟兄们寒心的。”
桑寄生思索片刻,就把自家的打算说了:“大人,我和我们家那口子是孤儿,是在善堂活下来的,也没个亲人,之前住的村子只怕也不剩几口人了,我们这次也不想回原来的地方了。两个孩子都大了,我们想着,这次就到个大一点地方安家,要是孩子们以后有本事,也能多些个机遇。”
负责人摸了摸胡须,道:“这样啊!也不是不行,如今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哪里都缺人,若是想换个地方生活我给你们开个条子就行,到那里办了户籍,以你们的军功还可以多分几亩田地,一样能好好生活。就是不知道你们要搬去哪里呀?”
“回大人的话,我们准备去平京城,那儿有咱们北边最好的书院。不怕您笑话,我们家一家子泥腿子,居然生出了个金凤凰,学堂里的先生们都说我家二小子读书有点天赋,不求他光宗耀祖,但若是真的能改换门庭,我们就真的要烧高香的。”杜松说了一个让人不好拒绝的理由,毕竟谁家都希望孩子有出息,这也是之前两人就商量好的说辞。
“读书好啊!”负责人作为官员自然也是读书人,当然欣喜军中有人重视读书,“若是能得了功名,且不说别的,但一个耕读之家确实能得的,若是幸运,再有几个读书能读出来的后辈,到时候可就真的是改换门庭了!行,你们等着,我给你们写批条,你们拿着通关文牒,就走驿路,很快就能到平京城的,到了以后再拿文书去属地衙里,自然会有人负责接收你们的户籍,分发田地!”
杜松和桑寄生谢了又谢,才兴高采烈的回了家。在攻破北蛮王庭一役中,杜松跟着上峰也拣了些散落的金银珠宝,回到镇北关后就偷偷托熟人把那些东西都拆了,金银器熔成了金子和银子,珠宝也拆分成一个个小件,再加上之前两人积攒的战利品和俸禄,如今家里倒是有不少钱。
临走之前,想着跟张内官的一点香火情,就托人送了些不算太贵重的战利品,张内官竟也高高兴兴接了,还送了些回礼,夫夫俩喜出望外。因为确定要搬家,桑寄生就找了中人,把自家这座小院挂了出去,准备什么时候卖出去,就什么时候上路,所以一家人这几天都在收拾行李。
“爹爹,小弟弟睡着了!我和哥哥去玩了!”一回家,淙儿就飞扑进桑寄生怀里,欢快的声音也洋溢着幸福,没有因为读书就变得稳重起来。这也难怪,很长一段时间里,淙儿都是小儿子,两位父亲和大哥对他都十分疼爱,自然骄纵了一些,桑寄生爽快地答应了他和澈儿出去玩的要求,只嘱咐他们不能跑远,午饭之前要回来。
没多久,房子就有买主来看了,双方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以杜松心仪的价格顺利完成了这桩交易。天授二年九月初四,一家人再次踏上旅程。与前次不同,这次一家人基本上只走官道,晚上睡在城里,没有风餐露宿,一路十分轻松地到了平京城。
虽然两人心里都知道,如果迁都,平京城怕是不二选择,但前朝势弱,基本上就没怎么经营过北境,现在也没传出大的风声来,所以即便平京如今就是北方第二大城,却并不繁华,反倒因为长年战乱导致人口锐减而变得十分冷清,再加上这三五年连年的饥荒、战祸,就更是显得荒芜了,十室能存三四已是不易了。
杜松跑了几趟平京城府衙,办好了户籍文书还有房契、地契和已经分得田地的田契,一家人就在还是一片荒芜的平京城落了户籍。
按照大渊朝规定,杜家两个成丁,一个孩子算半丁,再加上杜松和桑寄生都有军功在身,一家五口人总共分到了平京城郊的八十五亩地,因无人耕种,再加上土地荒废已久,所以此时田地很便宜,一亩上好的田地才二两银子,山地就更便宜了,不过八钱银子一亩,两人商量后又买了一些,凑成二百亩田地和一百亩山地,连成一片,当天就交了银子办好了田契、地契。
因为买的田地那里没有合适的房子,住不了人,再加上之后孩子们还要在平京城内读书,桑寄生就让杜松在平京城里买了宅子暂住。杜松想着家里孩子多,以后要想住的开,就得买大一点的,正好找到的中人手里有一座在外城的五进大宅院,地段不是顶好,此时平京地价房价都不高,再加上因卖家急需现银周转,要价不高,杜松又讲了讲价,最终花了三百八十两买了下来。之后他还很有先见之明的在平京城的内城好地段分别买了一大一小两间铺面,虽然没想好干什么,但租出去的租金也十分可观了。
两人手头的积蓄在买了宅子、铺子、田地后也就所剩无几了,杜松就变卖了几件珠宝商拆下来的宝石和玉石,换了几百两银子,又在内城添置了一座三进的宅子,那里离大书院不远,周围也都是读书的人家,所以这间宅子主要是为了给读书的孩子住的。
剩下的银钱留下一部分用于日常开支,大头就是买种和雇人耕地了。好在新朝初立,虽说还来不及整顿民生,再加上岳靖韬名声在外,底下官员也不敢太过分,老百姓也终于能稍稍喘口气了。桑寄生肯花钱,急着挣银子的大有人在,眼看已经到了十月初,就赶着时令,和雇来的工人一起将冬小麦种了下去。
然后又雇人把那一百亩山地整理了出来,先是把杂草荒枝都处理了,果树留着,修了树盘,堆了肥,又把能建房的树砍倒,送到木匠那里加工,准备来年建房用,其他的就晒干了做木柴,忙忙碌碌地就到了十一月。好不容易忙完的夫夫俩倒在床上,盘算着以后的日子。
桑寄生一边轻轻拍打着已经快一岁半的源儿,哄他入睡,一边盘算道:“咱们要不先在地边上建个茅草屋,雇两个人守夜,不然那么大片地靠咱们自己肯定看不过来。那两座院子也都得雇人修缮一番,不然那么大的院子荒着实在是太难看了。等来年地里有了收成,有了营生,咱们才算真正在平京扎下根来。对了,你可帮两个大的找好先生了?”
“咱们人生地不熟,我特意使了银子,还跟之前帮咱们买房子的中人打听过了,适合两个孩子的私塾就在东城,那位老先生是前朝的举人,正适合澈儿和淙儿这个年纪的孩子,束修也合适,我准备明天就带两个孩子去拜访,没什问题的话就这样定下来。”杜松还是比较靠谱的。
亲了亲爱人的脸颊,杜松不无得意道:“至于别的事情,咱们也别着急,慢慢来就是了。到了明年,差不多就能安定下来了,到时候家里买几个仆役,地里再雇几户佃农,哥,你就等着享福吧!咱们再也不是当初为了几两银子、一口口粮四处奔波的人家了!”
桑寄生思绪飞速转着,根据现有的消息不断思考着哪里会成为新都城,镇北关肯定不可能,就是岳靖韬再喜欢也不行,因为离北蛮人实在是太近了,就算如今这些人被打服了,但谁能保证几十年后他们不会卷土重来呢!那就应该是北方的某座重镇,自武朝后期北方常年与北蛮交战,城镇凋敝,重镇更是没有几个,再结合杜松说的,三皇子话里话外偶尔流露出的一些意思,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十有八九,是平京城!那自家以后的去处也就能定下来了。
扫尾的战事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了天授三年年初。不过桑寄生他们不是最后一批班师的,早在天授二年八月,两人所在的部队就先行回到了镇北关。一回来,桑寄生和杜松就先回家收拾了行囊,然后把工钱跟吉叔结了,修整了两天才回到军营。
到那儿就听到了要裁撤一部分军队的消息,毕竟大仗已经打完了,自然要节省国库开支,不过裁撤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桑寄生和杜松并不在裁撤范围内,有人愿意留自然有人乐意走,桑寄生和杜松早就有去意,回去就跟上峰请辞,也没被为难,各自带着遣散的二十两银子回了家。
负责遣散的官员碰巧就是当初招募他们的人,还记得他们夫夫俩,怎么说也算有份香火情,所以在夫夫俩临走时悄悄对他二人道:“要是有什么难处我能帮上忙的,你们就说,圣人也交代过,主要是为了节省开支,但也不会让弟兄们寒心的。”
桑寄生思索片刻,就把自家的打算说了:“大人,我和我们家那口子是孤儿,是在善堂活下来的,也没个亲人,之前住的村子只怕也不剩几口人了,我们这次也不想回原来的地方了。两个孩子都大了,我们想着,这次就到个大一点地方安家,要是孩子们以后有本事,也能多些个机遇。”
负责人摸了摸胡须,道:“这样啊!也不是不行,如今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哪里都缺人,若是想换个地方生活我给你们开个条子就行,到那里办了户籍,以你们的军功还可以多分几亩田地,一样能好好生活。就是不知道你们要搬去哪里呀?”
“回大人的话,我们准备去平京城,那儿有咱们北边最好的书院。不怕您笑话,我们家一家子泥腿子,居然生出了个金凤凰,学堂里的先生们都说我家二小子读书有点天赋,不求他光宗耀祖,但若是真的能改换门庭,我们就真的要烧高香的。”杜松说了一个让人不好拒绝的理由,毕竟谁家都希望孩子有出息,这也是之前两人就商量好的说辞。
“读书好啊!”负责人作为官员自然也是读书人,当然欣喜军中有人重视读书,“若是能得了功名,且不说别的,但一个耕读之家确实能得的,若是幸运,再有几个读书能读出来的后辈,到时候可就真的是改换门庭了!行,你们等着,我给你们写批条,你们拿着通关文牒,就走驿路,很快就能到平京城的,到了以后再拿文书去属地衙里,自然会有人负责接收你们的户籍,分发田地!”
杜松和桑寄生谢了又谢,才兴高采烈的回了家。在攻破北蛮王庭一役中,杜松跟着上峰也拣了些散落的金银珠宝,回到镇北关后就偷偷托熟人把那些东西都拆了,金银器熔成了金子和银子,珠宝也拆分成一个个小件,再加上之前两人积攒的战利品和俸禄,如今家里倒是有不少钱。
临走之前,想着跟张内官的一点香火情,就托人送了些不算太贵重的战利品,张内官竟也高高兴兴接了,还送了些回礼,夫夫俩喜出望外。因为确定要搬家,桑寄生就找了中人,把自家这座小院挂了出去,准备什么时候卖出去,就什么时候上路,所以一家人这几天都在收拾行李。
“爹爹,小弟弟睡着了!我和哥哥去玩了!”一回家,淙儿就飞扑进桑寄生怀里,欢快的声音也洋溢着幸福,没有因为读书就变得稳重起来。这也难怪,很长一段时间里,淙儿都是小儿子,两位父亲和大哥对他都十分疼爱,自然骄纵了一些,桑寄生爽快地答应了他和澈儿出去玩的要求,只嘱咐他们不能跑远,午饭之前要回来。
没多久,房子就有买主来看了,双方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以杜松心仪的价格顺利完成了这桩交易。天授二年九月初四,一家人再次踏上旅程。与前次不同,这次一家人基本上只走官道,晚上睡在城里,没有风餐露宿,一路十分轻松地到了平京城。
虽然两人心里都知道,如果迁都,平京城怕是不二选择,但前朝势弱,基本上就没怎么经营过北境,现在也没传出大的风声来,所以即便平京如今就是北方第二大城,却并不繁华,反倒因为长年战乱导致人口锐减而变得十分冷清,再加上这三五年连年的饥荒、战祸,就更是显得荒芜了,十室能存三四已是不易了。
杜松跑了几趟平京城府衙,办好了户籍文书还有房契、地契和已经分得田地的田契,一家人就在还是一片荒芜的平京城落了户籍。
按照大渊朝规定,杜家两个成丁,一个孩子算半丁,再加上杜松和桑寄生都有军功在身,一家五口人总共分到了平京城郊的八十五亩地,因无人耕种,再加上土地荒废已久,所以此时田地很便宜,一亩上好的田地才二两银子,山地就更便宜了,不过八钱银子一亩,两人商量后又买了一些,凑成二百亩田地和一百亩山地,连成一片,当天就交了银子办好了田契、地契。
因为买的田地那里没有合适的房子,住不了人,再加上之后孩子们还要在平京城内读书,桑寄生就让杜松在平京城里买了宅子暂住。杜松想着家里孩子多,以后要想住的开,就得买大一点的,正好找到的中人手里有一座在外城的五进大宅院,地段不是顶好,此时平京地价房价都不高,再加上因卖家急需现银周转,要价不高,杜松又讲了讲价,最终花了三百八十两买了下来。之后他还很有先见之明的在平京城的内城好地段分别买了一大一小两间铺面,虽然没想好干什么,但租出去的租金也十分可观了。
两人手头的积蓄在买了宅子、铺子、田地后也就所剩无几了,杜松就变卖了几件珠宝商拆下来的宝石和玉石,换了几百两银子,又在内城添置了一座三进的宅子,那里离大书院不远,周围也都是读书的人家,所以这间宅子主要是为了给读书的孩子住的。
剩下的银钱留下一部分用于日常开支,大头就是买种和雇人耕地了。好在新朝初立,虽说还来不及整顿民生,再加上岳靖韬名声在外,底下官员也不敢太过分,老百姓也终于能稍稍喘口气了。桑寄生肯花钱,急着挣银子的大有人在,眼看已经到了十月初,就赶着时令,和雇来的工人一起将冬小麦种了下去。
然后又雇人把那一百亩山地整理了出来,先是把杂草荒枝都处理了,果树留着,修了树盘,堆了肥,又把能建房的树砍倒,送到木匠那里加工,准备来年建房用,其他的就晒干了做木柴,忙忙碌碌地就到了十一月。好不容易忙完的夫夫俩倒在床上,盘算着以后的日子。
桑寄生一边轻轻拍打着已经快一岁半的源儿,哄他入睡,一边盘算道:“咱们要不先在地边上建个茅草屋,雇两个人守夜,不然那么大片地靠咱们自己肯定看不过来。那两座院子也都得雇人修缮一番,不然那么大的院子荒着实在是太难看了。等来年地里有了收成,有了营生,咱们才算真正在平京扎下根来。对了,你可帮两个大的找好先生了?”
“咱们人生地不熟,我特意使了银子,还跟之前帮咱们买房子的中人打听过了,适合两个孩子的私塾就在东城,那位老先生是前朝的举人,正适合澈儿和淙儿这个年纪的孩子,束修也合适,我准备明天就带两个孩子去拜访,没什问题的话就这样定下来。”杜松还是比较靠谱的。
亲了亲爱人的脸颊,杜松不无得意道:“至于别的事情,咱们也别着急,慢慢来就是了。到了明年,差不多就能安定下来了,到时候家里买几个仆役,地里再雇几户佃农,哥,你就等着享福吧!咱们再也不是当初为了几两银子、一口口粮四处奔波的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