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之前那两架,成司长走的时候就还回去了,这是区里从应急管理厅调的救援机:直9,一次性承载十人。

    直升机缓缓降落,从上面下来七八位。

    还是之前开过会的那几位:有一位负责文旅的副职领导,两位是文旅厅的负责人,还有米顺东、秦隆。

    何安邦和领导肩并肩,走在最前面,如众星拱月……

    李定安顿时就笑了。

    “你笑什么?”

    “没什么!”

    王永谦正正脸色:“严肃点!”

    他都不用猜,李定安想的肯定不是什么好话:比如拉着不走,打着倒退之类。

    话难听,也有点道理,但不能说出来。

    开完会第二天,当地就跟电打的一样:索道周期长,投资大,那就建滑道。

    天气太冷,没办法修路,大型机械上山不现实。

    那就吊,小的总能吊上去吧?

    铁塔、电杆没办法立,那就铺明线,再穿外护管道。

    常驻营地暂时建不了,那就建临时性的:一层帐篷太冷,那就多摞几层,保暖设备尽管挑。

    通行不方便……更不是问题:李老师、何馆长,你就说要几架直升机,大的还是小的?

    所以,当地钱一分没少花,力气一点没少出。

    但立项单位仍旧换成了国博,主导发掘也是国博,再由当地配合。

    不是故意为难,成司长没这么小心眼,而是遗址的性质变了,等级提高了,发掘与研究难度更是提高了好几个级别。

    其他都不说,以当地的技术水平,就那根铜柱,给他们也没办法研究。

    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遗址级别越高,范围越大,到时申建的景区级别也就越高,批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就像成司长说的:遗址再大,还能姓了李?文物再多,国博还能全部背走?

    以及馆长和区领导电话沟通,语众心长的那句话:“景区建设好了,造福的也是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