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魏忠贤,韦宝,都很清楚,皇帝不像表面那么傻,而且朱由校有自己的消息管道,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

    只是很多时候,朱由校不想去烦心,因为朱由校其实是没啥自信的人,觉得自己烦心了也什么都不能解决,不如交给魏忠贤去搞。

    天启初年的时候,朱由校有段时间是满怀雄心壮志的,被朝局伤了,忙了一两年,啥收获都没有,还把自己搞的越来越疲惫,越来越不开心。

    后面朱由校干脆什么都不管,居然发现比自己勤政的时候,似乎还好了一点点,便索性什么都不管了。

    朱由校不喜欢和大臣谈朝政,谈天下局势,因为大臣们的说教比较多。

    但是朱由校喜欢和韦宝谈。

    因为韦宝不会教育皇帝应该怎么怎么做。

    韦宝总是把问题说出来,并且说很难办,并且说现在已经做的不错。

    所以,这并不是韦宝第一次对皇帝说天下大势了。

    魏忠贤也能接受。

    一般说明代经济问题,通常都喜欢说是因为明朝的贵金属缺乏云云,实际上明代用于制造贱金属货币的铜同样相当匮乏。

    传统观念里的一两银兑一千钱,实际上即便满清也长期做不到。

    满清保持这个兑换比要到乾隆中后期了。

    所以在明末还有有个很大的问题,货币的制造使用原材料来源。

    铜除了用来制造货币,当年还承担着大量的火器制造用途。

    所以这块有个铜的双重消耗问题。

    白银并不能代表一切,虽然白银货币在明末承担了相当部分的铜钱货币地位,但是铜币作为贱金属货币是日常相关的很重要的部分,这块被长期忽视了。

    “五月纹银一两核钱八百四十文,六月止八百二十文矣。至于铺家所卖仅得七百六七十文不等”

    这是雍正元年官价银铜兑换比和市场兑换比。

    官价的波动是比市场滞后的。

    明代是什么情况呢?

    明代一两银是兑550到700文不等。

    在李自成崛起前后,崇祯这位煤山战神的操作下,银铜兑换比去到1100到2200文。